MSCT在脂肪肝治療中療效的定量作用初探
- 來源: 中國CT和MRI雜志 作者:閻玉明 魏 瀏覽: 發布時間:2009-8-19 11:07:00
【摘要】 目的 探討初步探討(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多排螺旋CT掃描在脂肪肝治療中療效的定量觀測作用。 方法 對38例脂肪肝病人進行阿拓莫蘭聯合丹參治療,觀察治療前後肝臟CT衰減值、脾臟CT衰減值、肝功及血脂的變化情況。 結果 脂肪肝經治療後肝臟CT衰減值有所提高,平均為10±5Hu,而脾臟CT衰減值無明顯變化,治療後肝功、血脂明顯下降,治療前後各組數據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結論 在脂肪肝治療療效觀測中,利用肝臟CT衰減值觀測較血脂、肝功能更接近肝臟本身病理的改變,但利用肝臟CT衰減值這一指標觀察脂肪肝治療的療效目前尚處於初步探討階段,值得進一步研究。
由於病毒性肝炎的較高發病率及飲酒人群的增高,加上高脂飲食、肥胖、糖尿病等因素,使得脂肪肝的發病率逐年增高成為臨床治療中不可忽視的一種疾病,以往對脂肪肝的治療效果觀察多依賴血脂(TG、TC)的檢驗結果,這一結果改變多不能真實反映肝臟脂肪沉積情況,我院對38例脂肪肝病人治療前後進行影像及檢驗結果對比以觀察療效,並初步探討(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多排螺旋CT掃描檢查對脂肪肝療效的定量作用及實時效應。
資料與方法
1.病例選擇 近期本院收治的各類脂肪肝病人38例,男25例,女性13例,年齡22~68歲(平均48歲±12),其中酒精性脂肪肝1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23例,診斷標準依據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分會2006年制訂的脂肪肝診斷標準。
2.病人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給予丹參注射液30毫升加入25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每日一次,4周為一個療程;第二組給予相同量丹參注射液,同時給予阿拓莫蘭注射液1.2g加入25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每日一次,4周為一個療程;治療過程中嚴格控制飲食及生活習慣以防加重肝臟負擔。丹參注射液由正大青春寶藥業公司提供,阿拓莫蘭由重慶藥友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3.化驗檢查 採用日立7600生化儀對各例病人進行治療前後血清SGTP、TC、TG檢查;
4.影像學檢查 採用Toshiba Asteion多排螺旋CT對各例病人治療前後分別進行上腹部掃描,每一例病人都採用相同的掃描參數,包括電壓、電流、掃描野及重建算法,層厚8mm,層間距為8mm,螺距為1,對肝臟最大層面、同層脾臟最大層面取直徑約0.5cm興趣區測量CT衰減值。
5.運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結 果
1.治療前後血液檢驗結果見表1。治療前兩組血清SGTP、TC、TG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後兩組血清SGTP、TC、TG明顯下降,丹參聯合阿拓莫蘭組下降值均較丹參組為著,兩組具有統計學意義,可以認為聯合治療組效果優於單獨治療組。
2.治療前後CT衰減值比較見表2。治療前兩組肝臟、脾臟CT衰減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後兩組肝臟CT衰減值明顯提高(圖1),脾臟CT衰減值無明顯變化,肝衰減值/脾衰減值明顯提高,丹參聯合阿拓莫蘭組肝臟CT衰減值提高較丹參組為著,肝衰減值/脾衰減值提高同樣顯著,兩組具有統計學意義,我們認為聯合治療組效果優於單獨治療組。
討 論
在我國,脂肪肝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這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飲食結構的調整有著密切關係[2],隨著病程的自然發展部分脂肪肝患者將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並最終出現肝臟衰減,脂肪肝在病理上主要表現為以甘油三酯在肝細胞內過度沉積,當肝內脂質蓄積超過肝溼重的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其發病機理還不是很明確。治療脂肪肝的眾多藥物中丹參具有多種藥理作用,一方面可見通過改善微循環促進肝細胞再生,另一方面通過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並提高血漿纖維連接蛋白水平,增強網狀內皮係統的 噬功能以達到抗纖維化作用;阿拓莫蘭屬於還原型谷胱甘 類,還原型谷胱甘 是人類細胞自然合成的一種 類,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組成,含有活性巰基(-SH),通過巰基與體內自由基的結合加速自由基的代謝,從而減輕自由基對內臟的損害,通過兩種藥物的不同藥物機理對脂肪肝的治療,明顯產生協同作用,療效優於單獨使用丹參治療。
肝臟的CT衰減值與脂肪沉積的相關性已經得到實驗的證實,Deniz等通過肝臟穿刺檢查與CT掃描相結合進行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脾臟CT衰減值與肝臟CT衰減值之差或之比較單純肝臟CT值更能反應肝臟的脂肪沉積,而且在不同性別的檢查者同樣適用。目前對脂肪肝的診斷主要利用CT與超聲檢查,B超對肝臟脂肪沉積的診斷主要利用聲相圖中前場光點密集程度不同和遠場回聲的減弱程度不同進行分級,而不能作出定量的診斷,CT掃描可以利用肝臟本身CT值的變化,及與脾臟CT值的比較作出定性與定量診斷,對於輕度脂肪肝的診斷的敏感性與準確率CT掃描明顯優於超聲檢查,目前國內外利用CT掃描或超聲檢查主要運用在脂肪肝的診斷中,但運用於脂肪肝治療療效的觀察上的研究目前尚不多,我們的初步研究表明在脂肪肝的治療過程中,生化指標SGTP、TC、TG改變並不能直接反映肝臟實質中脂肪沉積情況,很多情況下生化指標SGTP、TC、TG已經正常或接近正常,但肝臟CT掃描表明仍有脂肪肝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誤導藥物的療效,而肝臟CT掃描利用所測得的肝臟CT值可以直接反映肝臟的脂肪沉積情況,更能接近療效的本質,為將來脂肪肝治療效果的觀察增加了一項新的檢測手段,並為治療脂肪肝的藥物提供了療效上的檢測,為藥物的研究將會作出重大的貢獻。
隨著磁共振掃描技術的提高,肝臟磁共振掃描不僅可以對脂肪肝進行定性診斷,而且可以進行定量分析,該技術在上世紀由Dxion提出,主要利用不同相位得到肝臟的水相圖、脂相圖及水脂相圖,並利用軟件對圖像進行減影處理分析,最後得出肝臟的脂肪含量,但隨著磁共振技術的發展,這一技術逐漸被磁共振波譜(MRS)分析技術所代替,這一新技術主要通過波譜分析測量甘油三酯(TG)波峰的峰下面積進行定量分析,成為目前在體脂肪定量的金標準,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並利用到藥物療效的觀測上,為臨床藥物研究提供新的手段與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